[新华日报]参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讨会”的专家建言献策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3-20浏览次数:541

上上下下格外关注的新医改方案已呼之欲出。如何确保对医改充满期待的普通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如何从机制上保障公立医院在新一轮医改中体现“公益性”?怎样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19日下午,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来自有关各方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医院代表等,从“实战”视角积极建言献策。

  [视点一]

  扭转医疗资源30%与70%倒置现象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医改5项工作重点之一。目前,江苏三大医保覆盖率已全部达到95%以上,其中覆盖4400多万农村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新一轮医改中,江苏如何把“医保文章”做深?

  南京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生导师冷明祥教授、省卫生厅农卫处夏迎秋处长等指出,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核心是全民可及的卫生公平。从公平与可及的角度看,目前城乡居民医保在筹资标准、保障水平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医保所依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尤为突出,30%左右的城镇人口享有70%左右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机构,而70%左右的农村人口只能享受30%左右的医疗资源。实际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冷明祥、夏迎秋等认为,在新一轮医改中,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保模式,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差距。在筹资公平性方面,可借鉴有些国家按每个家庭的支付能力分担相应筹资份额的做法。如墨西哥人口过亿,在2000年实行的新一轮医改采用垂直公平法,政府将国民家庭收入从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每个家庭按所处等级缴纳相应费用,上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必需开支)的5%,收入最低的20%家庭不要缴纳费用。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扭转医疗资源配置“城乡倒置”的状况,注重缩小城乡医务人员收入差距,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吸引不了医学人才及“留不住”的难题,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减少舍近求远到城里看病现象,节约看病成本。

  [视点二]

  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众所周知,在医疗服务消费中,医疗费用的“水龙头”掌控在医院和医生手中,“水龙头”开得大一点,患者的花费就会多一点,相反,患者的花费就会少一点。在新医改中,在医疗服务中处于“主角”地位的公立医院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讨会上,南医大副校长张前德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申俊龙教授、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等,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新医改如何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怎样调动医务人员“医改积极性”上。

  曾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工作过多年的张前德教授指出,目前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仅占10%左右,约90%的运行经费要靠“创收”。医院能从哪里赚钱?无非是从病人身上。应该看到,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简单地将“板子”打到公立医院头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新一轮医改中,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从机制上解决公立医院“不公益”的问题。省中医院药剂科陈友亮主任等指出,医改草案对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几乎只字未谈,希望新医改能够重视解决医务人员很辛苦、工作压力大而正常待遇不高的问题,实行优劳优得,否则难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医改也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申俊龙、胡晓翔认为,新医改强调“政府主导”,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全包”。以政府目前的财力,究竟能“养”多少医院?能“养”到什么水平?因此,在即将实施的医改中,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不能把所有公立医院都抓在手里,而应该放掉一部分,什么都抓在手里,结果就会什么都管不好。

  [视点三]

  基本药物要兼顾各方“基本利益”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重头节目”之一。如何促使这项能够让普通百姓受益的制度早日“出生”并一路走好?与会专家积极支招。

  申俊龙、陈友亮两位专家及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杨大锁分析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难度不小。究其原因,目前国家列入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有700多种,这些药品由谁来生产?谁来配送?谁来销售?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在考虑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药物的同时,应兼顾药品厂家、商家和医院的利益。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生产、流通、销售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利益得不到保障,都可能造成列入基本目录的用药品种“消失”,厂家、商家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生产、销售,医院也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使用。所以,基本用药并非是越便宜越好,而应该给相关环节保持适度的利润空间,才是长久之计。

  陈友亮建议说,可以模仿印度的某些做法,选择100个质优价廉的药品,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由政府组织定点生产,免费供参保患者使用,给生产厂家适当的利润补贴,这样既可以保证患者直接得到最大实惠,又可以防止这些药品因价格低廉而失去市场,政府也不会因此增加多少开支。部分常规检查也可以进入“免费通道”,让老百姓多多得益。 本报记者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