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一家5口先后成"志友" 南京"志友"有3800余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4-05浏览次数:530

 

      新华报业网讯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死后把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或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他们被称为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志友)。昨天是清明节,南京市雨花功德园的“南京志愿者捐献遗体纪念林”迎来了500多位悼念者。在悼念的人群中,记者碰到了这么一家人:五口人都是志友,其中一位已经去世,实现了捐献。   

  一家五口先后成“志友”   

  默哀、送上鲜花……到“志友纪念林”悼念的市民对于志友的纪念凝重而满怀尊敬。刘起就是其中的一位,不过,他除了悼念已经成功捐献遗体的父亲外,还要负责为3位老人拍照:“这是我妈妈,那是我姑妈,还有姑夫,加上已经去世的老父亲,还有我,我们家总共有5个人参加了志友,今天来,除了为老父亲祭扫,还为其他志友祭扫,他们都是我们尊敬的人。”   

  刘起的父母是南京市第一批志友,他们1996年就加入了“志友”。4年前,在父母的带动下以及媒体的宣传下,刘起也加入了志友。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姑妈和姑夫,退休了以后总想再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于是,老夫妻俩商量了一下,于去年12月8日加入了南京市志友。刘起说,捐献器官可以救助别人的生命,捐献遗体可以促进医学进步。去世以后,每年到清明节的时候,都有几百人来这里公祭,心灵上得到极大的安慰。他们全家都认为,这样的“死”很有价值。   

  简单而隆重的葬礼   

  刘起的父亲是离休干部,年轻的时候身体非常好,2001年的时候,突然生病了,到医院一检查,是肺原性心脏病,就这样,老父亲住院住了1年多。   

  “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害怕我们不完成他的遗愿,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志友中曾发生过,所以老父亲特别担心,他几乎天天都在念叨着这件事。”回忆起那时候的点点滴滴,刘起对父亲充满了敬仰。“直到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答应了,他才安静地走了。”2003年4月7日,老父亲走了,刘起拿起志愿表给南医大登记接收站打电话,没多久,一辆车来了,车子里有水晶棺材,棺材里还有鲜花,在哀乐声中,接收站的老师很轻很柔地将老父亲搬进水晶棺材。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站在两边,目送着老人。“他们对死者的尊重让我们很感动,这个葬礼虽然很短暂,但我们家属都认为,这是个非常高尚的葬礼。”   

  南京已有3835名“志友”   

  据介绍,南京市红十字会自1995年底开展志愿捐献遗体工作,截止到2008年底,南京市及周边地区已有3335人申请并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616人实现了生前愿望捐出了遗体。另有500余人登记捐献眼角膜,29位登记捐献者的眼角膜已使57名盲人重见光明。   

  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在开展志愿捐献遗体活动的近十年的时间,志友越来越被南京老百姓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志友的行列。虽然南京志友方面的工作在国内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医学研究来讲,遗体捐献的缺口依然很大。按照医学教育的要求,应该是一到两个医学院学生就可以拥有一个解剖遗体,但是目前国内往往是七八个学生共用一个遗体。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丁炯教授说,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加入了志友,但对于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来说,远远不够,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医学的发展。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友行列中来,这样医学才会更快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