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南医大新生一堂“无声”思政课,上完大家都被深深感动着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9-27浏览次数:755

入学季刚刚过去,南京医科大学的新生在上第一节解剖课时,学校都规定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仪式:大家穿着白大褂,默默地站在“大体老师”周围,低头行礼一分钟。

 同学们穿着白大褂,向“大体老师”低头行礼一分钟。

“大体老师”,是同学们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低头一分钟,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向大体老师致敬,相当于说声老师好。”同学们说,“大体老师”们不能说话,但他们却用高尚的行动支持着医学发展。

给同学们上解剖课的张露青老师,清楚地记得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奶奶,拎着大包小包从外地来到南京,找到南医大志友办公室,希望去世以后捐出遗体,却不知道怎么办手续。张老师拿出申请表给她填写时,憨厚的老人说不识字。这位老人的捐献心愿,让张老师格外感动。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解剖课上,她都会讲这个故事,并告诫同学们上解剖课时应默哀、感恩、严肃、认真。

“解剖学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每一位无言的大体老师。是他们的奉献,使得医学生能开展解剖学学习,才能走上从医的第一步。”南医大人体解剖学系的老师说,“大体老师”是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更为珍贵的是“大体老师”们这种“奉献一切为人民”的精神,更是教师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与宝贵财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南医大人体解剖学系始终围绕“感恩志友、传承大爱”为主题,把医学伦理教育、感恩志友奉献社会的主题元素融入课堂。

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内的医学伦理教育馆,陈列着大体老师们的生平。这里是南医学生开始接触解剖课前,必须进入的第一个“课堂”:母子志愿者——淮安市100岁的吴舫老人和她的儿子谢广亚、79岁的“爱心奶奶”周剑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秦杰、被黑色素瘤夺去生命的南医大护理学院大一学生李娟……这里不仅是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基地,也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志友大爱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迄今共接待参观逾3万人次。

在经历过这样一次无声的思政课后,在解剖操作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恩”转化为对解剖标本的珍惜,对解剖操作的重视。在解剖结束后留下的学习感言中,同学们都纷纷表达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以及对从医后“回报社会,回报捐献者”的感想。大体老师们就这样给同学们留下了“大医精诚”的思想烙印。

这堂无声的思政课,还延伸到了网络媒体上。为纪念“大体老师”们,南医大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专门设立了“厚德园”网站,里面记载着每位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基本资料和照片,供家属和学校师生瞻仰。一条条真情留言令人动容——

“老婆,你离我而去,去做你要做的事,但我们的心永远是相通的。”

“驱日寇,转战鲁西南,艰苦卓绝。斩凶顽,大江槊,红旗一举日照光华万丈涌。老战士,甘为孺子牛,无私无畏。谈笑间,一身廉洁,驾鹤西去音容宛在云水间。”

解剖学系的丁炯教授解释说,从尊重国人传统观念的角度,教研室想出了这种特殊的祭奠方法,一来寄托对志友的哀思,二来表达师生的感谢。“志友们的无私捐献,是对医学教育的最好支持。”

“我们不知道这些特殊的老师来自何方,但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班上的部分同学都是从网上了解并记住这些“大体老师”的。目前“厚德园”已建网上纪念堂507个,总访问量达277560次。

这堂无声的思政课,也延伸到了南医学生们的课堂之外。同学们说:“遗体志愿捐献者们(简称志友)对我们奉献,我们当然也应该走入他们的家中,向他们学习,尽我们所能为他们服务。”南京医科大学组织一届又一届的本科生、研究生走进捐献者家庭,开展慰问与服务。党员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等还经常积极组织社会服务活动,将大爱播洒到社会各个角落,到广场及公交地铁站台举办以“感恩志友、传递大爱、捐献遗体、接力生命”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讲解宣传“志友”的大舍、大爱精神。

这堂无声的思政课,也教育和激励着南医大解剖学系的教师们。在每学期伊始,解剖学系将组织所有老师观看志友生平,在这里重温教书育人的初心、感悟大爱。“每一次的重温,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都是一次珍贵的心灵洗礼,鼓励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奋斗。”

“志友事迹是南医师生开展课程思政的宝贵源泉,这种教育是无声的,更是神圣的,她不需要说教,却很自然地会让师生们在默默感动中记住作为医者、师者的初心。”南医大党委书记王长青说。

通讯员  蔡心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编辑 : 胡妍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