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扫描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0-14浏览次数:725

上海海洋大学:

一条鱼带动三乡镇脱贫

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亚东县实现脱贫摘帽。两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针对亚东县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缺乏和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学校组建了“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开展了亚东鲑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的科技服务与相关理论、技术培训,成功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锻造脱贫致富“金钥匙”

在聚焦脱贫攻坚、深化帮扶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始终突出凝聚、激活学校专家学者这一关键力量,大力激发学校各学科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激情与热情。学校设立11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鼓励专家教授上培训讲堂,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专家长期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自觉把科研攻关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不仅立足于为一村一地“开方子”“治穷病”,更着眼于探索建立长期有效、普遍适用的脱贫“大药方”,走出了一条又一条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脱贫新路子。不仅成功拔掉了一个又一个“穷根子”,还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贵州大学:

“小核桃”成为“大产业”

赫章县是贵州大学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我国西南云贵川地区泡核桃的分布中心。由于缺乏核桃主导品种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了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06年开始,贵州大学针对赫章县核桃产业扶贫的重大需求,通过校内遴选科技特派员,组建核桃种植技术团队,推动赫章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与加工技术发展,助推赫章县“小核桃”成为“大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贵州大学在全省核桃主产区推广“专家小院”模式,构建扶贫联盟,助推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打造贵州脱贫和巩固脱贫效果的重要产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稻鱼共生”促攻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2015年7月起承担白土镇大林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白土镇大林村距万州城区85公里,属于海拔超1000米的连片贫困地区。学校根据大林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脱贫攻坚帮扶实施方案》,选派两名骨干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盯紧高山水稻种植升级优化难题,精准实施“稻鱼共生”产业帮扶措施,实现了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目标。2019年“稻鱼共生”核心示范区超500亩,现正在向周边及区外推广“产教扶贫”经验。学校将依托科技人才优势,发挥大林村核心示范区作用,扩大“稻鱼共生”产业在三峡库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践行“村民+”,做大职教脱贫“朋友圈”。

新疆农业大学:

助力南疆饲草业发展

2018年以来,结合南疆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需求,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自治区“高峰学科”的科技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围绕牧草高产高效和加工利用技术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等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了饲草产业调研、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系列工作。截至2019年7月,项目团队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推广优质牧草品种4个,建立苜蓿节水灌溉示范田300亩,开展技术培训24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牧民3700余人次。通过“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示范关键技术”等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南疆饲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

绿了乌蒙富了百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1989年起,西南林业大学情系乌蒙30年,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因地制宜,依托大关县特色资源,加强校县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消费优势,用钉钉子精神扎根乌蒙,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利益联结长效机制,通过典型示范、技能培训及推广应用,助力群众增收促脱贫,开创了一条立足当地的“造血式”扶贫道路。作为大关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和主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进行长期重点培育,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西安邮电大学:

把扶贫写在丝绸之路上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商务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张鸿教授曾被誉为“电商教授”。多年来,团队以电子商务为手段,走出一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教育扶贫之路,深入丝绸之路沿线60余个市、县,实施电商精准帮扶;完成30多项市、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打造县域电商发展典型模式;举办或参与百余场电商扶贫培训;举办30多场高层次论坛和专题研讨会。电商扶贫成效显著,帮扶人群2万余人次,直接或间接促进就业上千人。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电子商务规模以上企业13家、农业企业138家,个人网店微店超过1100家,物流快递企业23家,电子商务交易额7.9亿元。

南京医科大学:

医疗援疆暖民心

2016年开始,南京医科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和附属医院优势,以医疗援疆、建疆、稳疆为目标,以建设附属克州人民医院为纽带,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支点,定点帮扶新疆克州卫生事业发展,创造性开展“组团式”援疆,为祖国边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18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支持下,医院门诊工作量同比增长17%,住院工作量同比增长65%,手术工作量同比增长44%,床位使用率达121%,业务收入完成预算的114%。医院医教研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南京医科大学将国家要求、自身优势与当地需求紧密结合,用心用情做好援疆扶贫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驿站接力产业脱贫

2013年3月河北农业大学规划了顺平县北大悲村苹果试验园,2014年正式完成与顺平县政府共建“河北农业大学顺平水果试验示范站”签约,为了充分体现建站初期在太行山道路上创建“驿站”的构思,旨在让科技工作者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民间取名“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在河北农业大学正确领导和顺平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下,“第一驿站”显现了预期的功能,支撑产业的技术研发、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随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服务该产业的产业集群亦将诞生,这样会创造一批全新的就业机会,一幅新农村的画卷正在描绘。

吉林财经大学:

“互联网+”双师共育课堂

“互联网+五大领域教育”双师共育课堂是基于吉林财经大学骆鑫博士及其科研团队于2013年对国内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研究所转化出的成果。“互联网+五大领域教育”双师共育课堂是中国首个针对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专业师资匮乏、“小学化”教育倾向严重等办学痛点,专门为该地区幼儿园提供“双师共育”在线教学软件平台支持、高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支持、“五大领域”活动(课程)体系支持以及园所管理配套服务支持的在线教育系统。学校致力于优化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环境,让县城、村镇地区学龄前儿童享受到完整而有质量的教育。

湖北医药学院:

建设中国武当药谷

中药材产业是十堰市确定的“四个一百万”工程产业发展项目。近几年,围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建设中国武当药谷”的发展目标,十堰市现代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已扬帆起航,成为精准扶贫重点产业,其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明显。湖北医药学院为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医药专业优势,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探索实践出以中药材产业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十堰脱贫攻坚。

西南石油大学:

志智双扶彝族同胞拔穷根

凉山州金阳县是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定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国家乌蒙山连片扶贫地区县,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西南石油大学定点帮扶该县天地坝镇新寨子村。对此,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率队深入调研,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布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基础教育、选派干部等5个方面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着力攻克移风易俗难题,切实解决群众脱贫致富思想根源问题,有效助推金阳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内蒙古医科大学:

心系冷暖,真情帮扶

内蒙古医科大学2014年开始帮扶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大库联村位于兴和县城北50公里,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14700亩,林草地700亩,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860户2135人,常住人口303户647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147人,其中已脱贫57户96人、未脱贫22户51人。内蒙古医科大学以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为抓手,强化一线帮扶干部驻村理念,心系群众冷暖,真情帮扶济困,注重扶智扶志,全面落实帮扶责任,工作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华南农业大学:

创新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华南农业大学定点帮扶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以来,积极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科技、人才等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探索出“党建扶贫与科技推广相结合、救济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因户施策与整村帮扶相结合、长效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相结合、定点帮扶与县域发展相结合”的“六结合”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使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突出,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户收入显著提高。

石河子大学:

甜瓜产业化助力南疆致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位于西南部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缘,是新疆建设兵团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艰巨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团场之一。19连处于沙漠边缘,环境条件恶劣、人均耕地少、贫困人口众多。石河子大学党委非常重视服务兵团向南发展战略,为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方略,鼓励将学校科研成果扎根在南疆师团、写在田间地头,在甜瓜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质增效、带动贫困户脱贫上发挥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怀。

东北财经大学:

打造第一书记电商平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辽宁省委出台了《关于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镇工作和任村第一书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选派1.2万名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对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村实现全覆盖。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更好服务于第一书记的驻村扶贫工作,解决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广难题,东北财经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依托大数据与电子商务学科专业优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成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党支部,并激发师生党员创新活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辽宁精准扶贫。

江西财经大学:

做优一壶油,养成一库鱼

虹桥乡桥亭村是铅山县1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耕地少,劳力弱,路难走,妻难娶”,是桥亭村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江西财经大学自2015年起定点帮扶桥亭村,因地制宜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脱贫之路,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实到位,打造了“一心二基三产四扶”特色扶贫工作格局,确定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特色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扶贫主攻方向,以期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向彻底改善桥亭村贫困落后面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脱贫之路。

山西财经大学:

太行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山西财经大学对口帮扶地为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武乡县和兴县,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红色土地脱贫使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特色优势、资源优势,举全校之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形成了四维发力的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校的帮扶下,两村贫困户在2016年底全部脱贫,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目前整村提升正在进行中,美丽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山西财经大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阳理工学院:

驻村书记走近身边

南阳理工学院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先后承担了南阳市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结对帮扶南召县、向社旗与淅川等地派驻村第一书记等任务,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人才、科研和技术等优势,实施了“1+5+N校地帮扶”模式,“1”是指一把手工程,“5”是指五大帮扶,“N”是指N种路径。学院承担了南阳市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较好地树立了南阳理工学院精准扶贫工作的品牌。只有激活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脱贫攻坚才能做的更有实效,更有后劲。

湖北工业大学:

“青佑之光”照亮基层

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成立于2010年,团队以“引领青年服务基层”为使命,旨在深入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国梦”的认知、理解和实践。团队足迹遍布8省,累计建立了26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帮扶留守儿童约9000余名,志愿服务时间逾30000小时,共募集社会各界公益资金80万余元,实现公益创业盈利5万余元。团队已先后荣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级奖励60项。其中瑶寨原生态非遗文化体验游项目已荣获2017年湖北省青年志愿公益创业赛银奖、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等荣誉。

成都理工大学:

消费扶贫多措并举

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消费扶贫为手段,以产业振兴为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产业帮扶成效。学校定点帮扶的阿坝州黑水县与宜宾市高县,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但是受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分散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大多收益低微,学校派驻当地的扶贫干部与专家教授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规划设计了“消费扶贫保收益、规划设计作引领、培训指导育根基、协调对接拓市场、农业优先带旅游”的具体帮扶路径。学校将进一步聚焦两县短板与需求,在现有帮扶成果基础上,完善帮扶措施,让更多的群众成为受益者。

北京教育学院:

提升教育扶贫精确性

北京教育学院是北京市教育扶贫协作项目的重点承接单位。多年来,他们注重项目实施的精准定位、精准配置、精准服务、精准组织,探索形成了“四精”培训模式,大大提升了培训的精准性,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名列前茅。受援方教育局都高度重视培训组织管理。如青海省玉树州是北京市对口援建地区,与北京市教委一起对玉树州教育扶贫进行了系统设计。同时,北京教育学院高级研修中心注重对教育扶贫项目进行整体规范、专业管理,建立了系列管理制度。北京教育学院高级研修中心培训团队践行 “四精培训”模式,提升了培训专业化水平,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多方的高度认可。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稻虾共作”托起脱贫梦

2017年4月,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定点帮扶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绕山贫困村,选派并组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绕山村2014年被确定为全县8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后,加强扶贫理论学习,进村入户,走到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交流,寻找他们致贫原因。工作队积极探索如何把扶贫方式从“输血”变为“造血”,充分调动自力更生积极性。通过三期扶持开发,建成以“稻虾共作”特色产业为龙头的综合性扶贫基地,到2020年尽可能使全村2300亩土地流转过来,实现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昔日贫困的绕山村正阔步变成一个富饶、绿色、文明的美丽乡村。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自2010年以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已先后有七批工作队员100多名教师连续8年在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驻村工作,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学院实施开展了“筑梦行动‘一二三七十’项目”,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推进扶贫脱贫开发任务,切实加强和推进了各项强基惠民工作,有效夯实了基层发展稳定的根基,得到了当地村民百姓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较好树立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的品牌。工作队还发起了助梦六一、圆梦行动、圆梦大学、游学行动和增收致富等项目,力求将扶贫脱贫工作做到实用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河北医科大学:

优质医疗精准扶贫

作为河北省的医学教育龙头,河北医科大学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在引领全省医疗卫生领域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办学方向和社会责任。2017年4月,根据阜平县委、县政府要求,经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决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与阜平县人民政府签署《阜平县医院帮扶协议》,以全面托管的形式帮扶阜平县医院。自签署帮扶协议以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帮扶举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努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贫困群众健康水平,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不断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学校将发扬“擎灯”精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重庆医科大学:

医联体做实健康扶贫

自2013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先后与奉节、巫山、石柱、巫溪、彭水、秀山县6家县医院和1家民营医院(黔江民族分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至今已建成1+7医联体集团,努力实现医联体同质化目标。经过6年的帮扶指导,各成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均创建为二甲医院或通过市卫健委二甲医院复评,并全力以赴为创建三级医院做准备;门诊总诊疗人次数、总手术量及可确保收治的病种数逐年稳步上升,床位使用率均达到满负荷运转,实现了政府、医院和百姓三满意。医联体不仅为下派专家及青年骨干提供了平台,还为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做出实效,对实施“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农牧学院:

攻关黑青稞产量提升限制

隆子黑青稞是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对西藏黑青稞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隆子黑青稞是地方农家品种,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筛选与提纯复壮、当地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忽视当地土壤与黑青稞品种的特殊性,这些因素导致黑青稞田间出苗率不足50%,后期田间倒伏率达到70%以上,造成当地黑青稞产量仅200kg/亩左右。2017年12月底,西藏农牧学院高学院长带队组成专家组到山南市进行调研,通过一年时间的攻关,突破制约黑青稞产量提高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以期为隆子黑青稞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依托黑青稞项目,使当地群众全程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有力的提高了群众的科技种田水平和文化素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美术学院:

文化铸魂,艺术扶贫

2009年,根据浙江省委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中国美术学院扎实开展对仙居皤滩的结对帮扶工作。十年来,学校秉承“社会美育、美美与共”的使命担当和优势传统,立足仙居、辐射全省乃至全国,以对乡土的深切关怀,积极倡导和践行“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主张和教育方法,并通过建立校地战略合作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在助力地方发展、着力铸魂富民、致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开拓、深入推进,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艺术文化扶贫新路,成效显著。学校已成立每年100万元的乡村振兴学院基金,计划每年改造10个乡村振兴精品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等,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美院智慧”、“仙居经验”。

淮南师范学院:

“炎刘模式”服务国家战略

寿县炎刘镇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淮南师范学院负责炎刘学区的教育扶贫工作。学校利用师范教育优势,组织选拔优秀师范生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先后选派了教育、体育、音乐、美术、数学、汉语言等专业1086名优秀师范生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校认真总结在炎刘镇开展教育扶贫的做法,凝练提出了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其核心精神为:“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淮南师范学院“炎刘模式”的推广,有利于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教学问题,推进校地合作,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平台助力精准扶贫

农村美则中国美,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民富则中国富。2013年1月,福建省启动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福建省唯一一所新型职业农民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承办院校。为此,生物技术系紧跟国家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依托学院承担福建省“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及其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与示范效应,逐渐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之路。

中原工学院:

“葫芦烙画”开花结果

中原工学院校党委在对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新集村的定点帮扶中,充分认识到产业扶贫是深层次脱贫的必由之路。在产业发展上找准当地烙画艺术传统优势和学校艺术学科专业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把扶持发展“葫芦烙画”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抓手,让产业带领新集村走向美好的明天。学院助力新集村瞄准产业靶心不放松,倾力发展“葫芦烙画”文化产业,带领新集村发展“起步难、见效慢、后劲足、可持续”的“葫芦烙画”文化创意产业。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葫芦烙画”在新集村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