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南京医科大学:从中华文化中追医道初心、寻思政之源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11-05浏览次数:742

        1934年建校的南京医科大学在历史激荡中走过了85年的风雨历程,秉承“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批德术双馨的医学人才。虽然是一所西医院校,但数十年来,该校始终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知、信、行统一,重道德进步,倡德术双修,走出了一条“授西医之术,立中华之德”的育人之路。


        阅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南京医科大学以“阅读”为抓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立德树人工作枝繁叶茂。


        80000多篇读书笔记、6700多篇调研报告、6000多场读书报告会、100多册《南京医科大学学生美文集》、100余场名家讲坛和名篇导读、15届校园读书月;全国首创阅读经典假期作业制度、全国首开“真人图书馆”和驻校朗读亭,医学人文月、读书沙龙、主题班会、宿舍借阅角、书评会……16年来,学校持续打造书香校园,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在南医校园扎根。


        一年级读《朱子家训》,悟修身齐家,育温良恭俭让;二年级读《论语》,学修身治学为政;三年级读《大医精诚》,懂得精诚统一的为医之道——这是南医大结合医学生成长特点制定的“必修典籍阅读时间线”,让学生领悟修身齐家之道,强化医学人文品质。沈洪兵校长更是带着南医大“真人图书”馆藏001的编号“上架”,号召全校同学:专业要精、阅读要广,让中华经典伴随一生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为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学校建立了“家长观察员制度”,邀请家长参加学生读书活动,构建“社会、家庭、学校”文化育人的长效联动机制。10年来,学校共聘请了74批“家长观察员”,每年借读书报告会的时机,邀请家长入住学校,与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一位家长观察员在反馈意见表上这样写道:“三年来,每当假期,我的孩子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假期文化’作业时,在认真研读经典时,也在感染着我,我也认真地做。孩子上几年大学,我也上 几年大学,使我收获了很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历届南医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必须齐声宣读的誓言;“先为仁者,再做医者。”这是每学期专业课绪论必讲的内容;佩戴白花集体为大体老师默哀,这是每位步入人体解剖学课堂的同学必须完成的仪式。


        “仁者之心,上医之境。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医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工作者。”南医大副校长徐珊说:“这种培养是知、情、意、信、行统一的过程,而‘知’正是基础。”


        校党委书记王长青说:“南医大虽然是西医院校,但根植中华大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培育苍生大医的广袤土壤。中华文化强调自觉自律,夯实人文底蕴,以仁爱的情怀实现一生的追求,就是一个好医生应有的自觉。”


        身教:引领学生把好人生方向


        在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尊名为“传·道”的雕塑,表现的是南医历史上的三位开创性人物: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洪式闾教授、中国儿科学奠基人颜守民教授和中国卫生学开拓者邵象伊教授。师生在感受先贤们可歌可泣的奉献开拓精神之时,也将前辈优良的传统这个“传家宝”代代传承下去。


        1999年,学校首任党支部书记、营养学与食品毒理学教授马凤楼与先生戴汉民教授捐赠积蓄10万元设立“马戴奖学金”,当时他们月工资不过1000元。她说:“热爱自己的专业,将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我们的心与你们同行同在。”2014年,年过九旬的老两口又将毕生积蓄40万元捐赠给学校用于资助优秀医学生。如今,在每一位南医学子的心中,两位前辈是救济苍生最好的引路人。


        “校史人物出展馆,身边典型进校园;成长导师到身边,朋辈伙伴走上台。” 在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政之源的过程中,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瑞新这样总结学校近年来的做法。


        为更好的培养本科生健康成长,南京医科大学从2017年开始实施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度, 99名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校级名师名医、校领导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与138个班级结对,为优秀教师参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搭建了平台。三年来,导师团队藉由班团活动、成长导师工作坊、人生品读会、劳模精神进校园等活动载体,走进班级、走进宿舍、走进课堂。主题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44场,覆盖了2000余名本科生。同学们可以听到王学浩院士“外国人能做,我们中国人也能做”的活体肝移植创新历程、励建安院士“励志建设百姓安康”的中国康复医学强国之梦、孔祥清教授“祖国需要我”的归国心路历程、王长青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南医诠释。


        经师易遇,人师难得,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三年的校园学习之后,医学生将赴南医大各附属医院继续临床实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线”并未中止。各附属医院肩负临床工作的医生,同时也要担任同学们的学院院长、书记、带教老师、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他们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也担当着后来者的引路人。“传道”对于带教医生来说,与“授业”同样重要。2018年江苏省最美教师、南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超说:“我怎么对待自己的职业,怎么对待自己的患者,我的学生看在眼里,所以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参照。”


        “从今天起,有人把生命托付给你,你有机会通过努力来延长生与死的距离,减少这个世界的病痛,体验作为一名医生的快乐与成就,并从中体现自身价值。”这是南医大一附院胰腺中心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苗毅教授亲笔撰写的《给实习医生的信》,这封信印在每一位同学的实习手册的扉页上,已成为每位南医大实习生的“标杆”。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南京医科大学用一代代优秀的榜样实现文化育人在医学院校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丰富涵养、筑基铸魂,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使敬畏、关爱、呵护生命的人文情怀深深根植于血液中,把好人生方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实践: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力量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自1934年建校起,服务社会和百姓健康就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光荣传统。时代在变,使命不变。”校党委书记王长青说,“传统文化要从根本精神上继承。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思政工作具有南医色彩。”


        2018年6月,刚刚毕业的南医大学生刘芳和薛怀仁在听到援藏的号召后,毅然决然抛弃身边优越的工作机会,投身到援藏队伍中。“去西藏工作也许很艰难,但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使命的医学生,定当身先士卒。”


        截至目前,先后有200多名南医人参加各级组织的医疗卫生服务队,本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疗援助精神,赴圭亚那、桑给巴尔以及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开展工作,提供医疗支援、进行培训交流、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协助灾后重建等。非典防治、汶川地震志愿、青奥会、亚青会等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医疗保障工作中,都有南医师生和校友的身影。


        一位南医大毕业生说,“我们在南医大学海泛舟,学知识、修德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我们身上扎下了根,南医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早已无声无息地流淌在了每一个南医人的血液中。”


        面对他人生命处于危急关头、遭遇伤痛折磨的时候,南医学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是学医的”“我是医生”“我是护士”,而不纠结于“扶不扶”的问题。2010年,南医学生周好救助路边伤者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最美护士”卢长艳、“最美医学生”谢文静、张书文、“最美医生”高苏麟、陈红武、“最美援藏干部”王海、“最美基层干部”校友沈谨……中国好人、江苏好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全国自强之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卫计委“援塞抗疫先进个人”,10余年来,南医大已经涌现出近200位“最美南医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医者的崇高使命。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众多“最美南医人”的影响下,南京医科大学已经形成了“寻最美南医人,树立最美南医人,学习最美南医人,争做最美南医人”优良氛围,形成辐射效应,深入到校园文化中的各个角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光发热,照亮师生们的精神世界。


        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立德树人之根本,追溯思想政治教育之源头,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南京医科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受益学生已超3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以德才兼备、基础扎实、勤奋踏实广受就业单位好评,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三年来赴基层单位就业近500人,许多南医毕业生现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医疗、疾控和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成为学校“医学与人文融通”办学理念的鲜活样本,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通讯员张彦会 蔡心轶 本报记者程守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