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报]高校科研再添硕果,南医大“研质”高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01-08浏览次数:927

       1月2日,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南京市2019年重大原创科技创新成果12项,其中一项是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研究的“肺癌新易感位点的发现及其多基因遗传评分在肺癌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这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是首次使用大规模前瞻性队列评价了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在肺癌发病风险分层中的应用效果。

  记者了解到,除了沈洪兵院士领衔的该项研究外,南医大还产生了一批高“研质”的学术成果。

新研究:揭示肝癌“幕后推手”

  最新研究显示,在肝癌病人中,约有90%存在Wn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Wnt  与肝癌细胞表面的Frizzled结合后启动了Wnt信号通路,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就会促进肿瘤基因的表达。因此,理论上,只要瞄准Wnt 或 Frizzled 来干扰Wnt 通路发射信号,肝癌的发生就会受到抑制。

       但是,由于Wnt和Frizzled它们在正常细胞的生理活动中也发挥着广泛作用,如果直接攻击它们,势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它们背后的“挟持者”GPC3蛋白。

  日前,南医大基础医学院高威教授课题组在《肝脏病学》(Hepatology)发表论文,研究聚焦一种名为GPC3的蛋白,它在肝癌细胞膜表面存在特异性高表达,通过掌握促进肿瘤发生的“信号通路”来促进肝癌的发生。这项研究为肝癌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崭新的设计思路。

  高威教授介绍:“就好比 Wnt 是增殖信号,Frizzled 是信号接收器,GPC3则是肝癌细胞上特有的信号增强器。”GPC3通过“挟持”Wnt 和 Frizzled,将Wnt 信号放大来促进肝细胞癌不断增殖,这提示了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以GPC3为靶标实施精准打击。目前,该实验室已筛选了多个靶向GPC3的抗体,其中便有一种抗体能够解除 GPC3对 Wnt 的“挟持”,即使有大量Wnt 的存在,肝癌细胞上的GPC3也被抗体所“制止”,不能再肆意地激活Wnt信号,从而抑制了肝癌的增殖。

新思路:找到防治肥胖的“靶点”

       新年即将到来,你是否是“每逢佳节胖三斤”中的一员?确实,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肥胖,滋生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病等。肥胖可诱发慢性炎症,而目前尚无能针对炎症靶点有效防治代谢性疾病的药物。
  近日,南医大基础医学院陈琪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存在着一种承担炎症“刹车”功能的蛋白——穹隆主体蛋白(MVP),它能够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这为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日前在《自然通讯》发表。
  据介绍,巨噬细胞在慢性炎症反应中承担重要角色,而脂肪组织中MVP蛋白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课题组进一步探究证实,穹隆主体蛋白的确能够减少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MVP蛋白中的一个片段结构就可发挥其抗炎作用。
  “简单来说,我们的研究就是首次发现MVP蛋白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可以在机体中扮演类似‘刹车’系统的角色。MVP蛋白在日常状态下默默无闻,而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它就挺身而出,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最终引导免疫反应走向对机体有益的一面。”陈琪教授介绍,该项研究为防治肥胖、冠心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依据。

新视角:发现多发性硬化症新的致病机制

       你知道多发硬化症吗?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疾病,多发于中青年群体,患者神经髓鞘破损剥落,继而导致脊髓、大脑以及视神经功能受损,从而丧失自理能力、失明甚至失去生命。
  近日,南医大杨硕教授课题组发现了多发性硬化症的一种新的致病机制,对一种名为GSDMD的蛋白进行抑制,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这为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靶向。该研究成果已在SCI核心期刊《实验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目前,该症临床首选用药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抑制炎症小体,但这种治疗方案只有约35%的病人响应,特别是针对我国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使用干扰素后会加重病情。南医大研究人员发现,细胞炎性坏死(焦亡)过程中的重要执行分子——GSDMD蛋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硕介绍:“本项研究为理解多发性硬化症发生的免疫学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传统靶向炎症小体的干扰素药物不响应患者,有可能通过开发以GSDMD  为靶点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新技能:830名专科护士结业,15类护理覆盖全省医院

        2020年是现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世卫组织将今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当下,专科护士质量已成为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日,全省830名专科护士从南医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结业。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考核合格的护理学员中,覆盖了江苏全省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分为糖尿病护理、骨科护理、临床营养支持、母婴护理、肿瘤护理等15种类别。
  为什么护理还需要分门别类呢?“以老年人群高发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护理为例,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以及注意运动,就需要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开展指导和监督,促进其自我管理。”南医大护理学院副院长徐勤介绍。
  再以“造口师”为例,随着直肠癌、膀胱癌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一些患者不得不将膀胱等器官切除,在腹部外加造口袋来排泄,这类病人被称为造口病人。造口师会对有需求的病人进行系统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其处理伤口,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据悉,南医大护理学院联合省护理学会已创办了南京国际造口师学校,具有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授权的办学资质。
  从2016年至2019年,南医大护理学院联合学校附属医院开展全省专科护士培训共计175期,培养专科护士共计1544人次。

新克星: 合成亚麻酸锌对付“胃癌元凶”幽门螺杆菌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万例中50万例新发在中国。由于引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生命力非常旺盛,强大的胃酸也不能将其杀灭,治疗起来困难重重。近日,南医大基础医学院教授毕洪凯课题组合成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亚麻酸锌,该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极佳的抗菌效果,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该成果日前在期刊《抗菌制剂与化疗》上发表。
  电子显微镜下的幽门螺杆菌,长度只有2.5-4微米,宽度只有0.5-1微米,但就是这些微小的生物,却是胃癌的重要元凶。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导致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并与胃癌和肠道外的肝癌、糖尿病有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归为I类致癌因子,因为它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被看作引起胃癌的“元凶”之一。
  毕洪凯教授介绍:“幽门螺杆菌的生命力非常强大,人类的胃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自然宿主。”2016年,毕洪凯和他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初步的实验发现了突破幽门螺杆菌的新方法,随即展开了研究。团队经过前期的化学合成,筛选出效果最好的亚麻酸锌。该化合物经过体内体外抑菌效果、胃黏膜组织病理修复、炎症因子调控及对细胞和脏器的损伤评价发现其可以安全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且具有“专一性”,长期使用也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具有非常好的开发潜力。目前该项研究已获得国家专利。
  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是含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许多治疗问题。
  “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引起多种副作用,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彻底失效。”毕洪凯介绍,细菌的耐药性是可以相互传播的。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也会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致使根治率越来越低。而小分子化合物亚麻酸锌不仅破解了传统的抗生素治疗的两大弊病,对于胃癌疾病中的种种疑难杂症也有着显著的作用。现有的三联、四联方法已经能够治疗80%左右的胃部疾病,亚麻酸锌有望根除剩下20%的难治性疾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