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测更精准
  
健康报 2020年03月31日 第11232期 第4版

  本报讯(记者 程守勤 通讯员 田天)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峰教授课题组构建了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生存结局的预测精度高达89%。该研究结果在独立人群中得到验证,为肺癌风险评估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胸科》上。

  据介绍,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因首位。自2015年起,陈峰课题组聚焦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并与美国哈佛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就这一主题开展系统性的国际合作研究。

  该项研究利用合作者的现有实验室数据和公共数据,从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两个层面对38万个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具有主效应、交互效应的生物标记物,结合人口学、临床指标,最终构建基于生物标记物的肺癌预后预测模型。结果发现,所构建的模型能够高效识别、区分不同死亡风险的人群,且针对3年、5年存活率的预测精度得到大幅提升,分别达88%和89%。

  课题组成员张汝阳介绍,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让闲置的数据源源不断产生价值。课题组通过多种组学数据、多种统计方法的数据挖掘建模策略,充分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显著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并建立高精度的预后预测模型。根据系统文献综述显示,该项目组构建的模型是目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将为早期肺癌临床决策与治疗提供潜在应用价值。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SE6A74P4】获取授权信息。

扫一扫 下载《健康报》客户端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