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优秀!这个南京大学生5年献出6个成人血量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次数:711

交汇点讯 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50小时,大年三十仍坚守在校园的志愿服务岗位上,为进出人员测温;5年共计献血30次,约折合23400毫升,大致相当于6个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周国梁,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不久前,他获得了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提名奖。



“共情”与“反哺”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周国梁主动联系家乡连云港的养老院负责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看望、陪伴孤寡老人的意愿。
        “平常在家常听父母提起,养老院的一些老人非常孤单。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想要为社会做贡献,希望我的陪伴能让老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增添一丝温暖。父母对我的决定是非常支持和欣慰的。”回忆起去养老院做志愿服务的初衷,周国梁表示,是父母启发了他。

周国梁在养老院里为老人们打扫房间、闲话家常。他记得,养老院里的一位老人对他倾诉了许多。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的内心特别孤独,渴望一个能说话的人。
       看着眼含泪水的老人,周国梁颇为触动,他给了老人一个拥抱,并在内心告诉自己,要把志愿服务坚持下去

脆弱人群一直牵动着周国梁的心。

大三那年,他前往南京市江宁区海之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做志愿服务,领着那里的孩子们画画、做游戏,帮助他们提升协调能力。

孩子们画得歪歪扭扭时,周国梁也不会着急,而是轻声鼓励他们。“当你握着他们的小手完成一幅画时,他们会露出特别纯粹的笑容。或许你能觉察到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不太一样,但这种不掺任何杂质的笑容会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

谈起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周国梁的语气里满是怜惜。“告别的时候,孩子们会轻轻扯着我的衣袖表达不舍。他们一字一顿喊我‘哥哥’的瞬间,我觉得自己成长了。”通过志愿服务,周国梁走近脆弱人群、了解脆弱人群,并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说,志愿服务提高了他的共情能力。

“人来自社会,也要反哺社会”,这是周国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了服务脆弱人群,五年如一日的无偿献血亦是周国梁“反哺社会”的重要方式。2016年起,周国梁便前往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我第一次献的是全血,后来得知,献全血需要间隔半年才可以献第二次,而成分献血的周期更短。我觉得周期更短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29次成分献血,1次献全血,参照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数据,5年间周国梁点亮了约59个人的生命之光。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南京市高校无偿献血一等奖……这些表彰对于周国梁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励。他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选择”与“成长”

2021年是周国梁在南京医科大学的第七个年头了。本科阶段他就读于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2019年,他凭借优异成绩保研本校,成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这几年,他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SSCI论文2篇,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在专业赛事中佳绩频传。

能够将自己颇有兴趣的管理学与神圣的医学相交融,这是周国梁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管理不善”,如果一样事物各方面都很好,但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完美,人们就会将原因归咎于这四个字。周国梁认为,“虽然不能像临床医学那样直接救治病人,但我们卫生管理专业,也可以为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出一份力。”



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明晰的规划,善于总结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前一天做好预习,自己勾画出知识框架,第二天上课时再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应与比较,课堂上尽可能多和老师互动。”得益于此,周国梁基本能做到当堂吸收,减小课后复习的压力。本科毕业时,他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

时光荏苒,站在研三的节点上回望六年前踏入这个专业的自己,周国梁发现,随着点滴钻研和深入思考,他更加自信了。
        “我们的专业学习融入了对人生规划和社会价值的探讨,所以相比之前,我的道德修养提高了。长时间的学习也增强了我的韧性和定力,推动我去追求更有高度的人生。”

“困难”与“破局”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周国梁也遇到过困难。

例如在校外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时,会被质疑义卖的真实性、所得款项的具体用途。面对这些状况,周国梁曾有过失落感,但很快,他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更多。”周国梁学会耐心地去和质疑他们的人说明情况,告诉对方如何验证活动的真实性,如何查询经费去向,一点一点打消他们的疑虑。“大部分人只是一开始不太理解和信任,只要我们解释到位了,他们还是比较愿意参与进来的。”

面对困境,及时调整心境,周国梁一直是这么做的。六年来周国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多个专业赛事及实践项目,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光鲜的荣誉背后,是他不畏困难的积极心态。用心撰写的文章面临退稿、比赛遇到难以突破的局限……“以前遇到困难,可能很快就泄气了,但是经历多了之后,我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原因。”他向评审专家、其他参赛选手取经,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为突破局限创造可能。

“困难和挑战,做科研的人都会遇到。”周国梁的态度十分乐观,“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我的心态明显变好了,能够更积极地去面对。”



“做好自己”与“带动他人”

坚持献血之余,周国梁还投身宣教工作,引导更多的青年同辈无偿献血。

“对于年轻一代的动员,影响的是未来。每动员一个青年学生,就能形成一个点,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散作满天星。”
        在专业实践方面,他亦是如此。

自身踊跃参与实践的同时,周国梁加入创新创业宣讲活动,让更多同学能够了解创业实践项目。在宣讲现场,他通过对前辈们的案例进行拆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告诉大家,所谓的成功案例其实脱胎于一个简单的构想,只要一步步完善,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很多同学会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埋藏在内心深处,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就放弃了。而宣讲能够激发他们形成团队,共同推进想法的落地。”

通过宣讲,不少同学行动起来了,学院的创业项目明显增加。“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新时代共同前进,不能闭塞地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对得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

通讯员 詹恬 蔡心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编辑: 谢诗涵

来源: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IhJ4ein9fBJLI4bK/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