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逸夫医院刘煜教授团队发现肠道菌群驱动石胆酸等次级胆汁酸合成可改善1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

时间:2025-05-12浏览:10

5月9日,国际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在线发表了我校附属逸夫医院刘煜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Restoration of Intestinal Secondary Bile Acid Synthesi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e Pancreatic Beta-Cell Function in Type 1 Diabetes。该研究首次阐明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及次级胆汁酸代谢失调,并创新性发现次级胆汁酸合成的增强,特别是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 LCA)、异石胆酸(isolithocholic acid,isoLCA),与T1D患者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WMT)后胰岛功能的改善有关。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解析T1D发病的肠-胰腺轴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为基于微生物-代谢物调控的精准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发现T1D患者肠道菌群中次级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通路丰度显著降低,导致去氧胆酸(DCA)、LCA、isoLCA等次级胆汁酸水平减少;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胆汁酸的含量与患者残余胰腺β细胞功能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创新性整合5种肠道菌标志物(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Roseburia faecis等)和3种次级胆汁酸,构建菌群-胆汁酸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内外验证集(含独立队列)中性能优于单一组学模型,并能有效区分胰岛功能保留(T1Dpos)与衰竭(T1Dneg)患者,为精准分型提供新工具。临床转化研究表明,WMT可改善T1D患者肠道微生态,降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尤为重要的是,WMT治疗后部分患者胰岛功能提升与肠道LCA、isoLCA水平升高显著相关,提示菌群代谢物调控可能成为干预新靶点。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T1D中的动态调控机制,为基于微生物-代谢双维度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T1D诊疗向精准化迈出重要一步。

 


我校附属逸夫医院博士研究生刘青、华翼飞为共同第一作者,附属逸夫医院副院长刘煜教授、李阳阳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吴浩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外部验证队列由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肖扬教授团队提供。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203-4


(供稿/刘煜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