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刘蓉
“胡善钧,原我校一附院理疗科主任”、“党洁清,捐献遗体给母校的首位学子”……前天,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伦理教育馆全新开馆。这个位于南医大江宁校区善志楼二楼的展馆,也是江苏首家遗体捐献教学基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展示了南京市18年来遗体捐献工作的历程外,还有众多捐献者代表的感人事迹。以生命之名,体会大爱无疆,这样的医学伦理情怀在展馆内随处可见。
据悉,早在1983年,南医大1978级校友党洁清在患肠癌逝世后就捐献了遗体,这是南京医科大学首例在校生遗体捐献。2012年,南医大护理学院女生李娟病逝后,遗愿是“能拿我做案例,能用我这个小生命,让南医大的教授们研究出治疗黑色素瘤的新药,挽救更多的人”。
“遗体捐赠,对医学教育和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南医大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有赖于病理解剖分析原因、改进医疗、发展科学。医学教学或科研离不开解剖学标本,遗体志愿捐献有利于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
丁炯介绍说,“对于捐献者遗体,往往先要通过防腐固定3-4年后,才可供尸体病理解剖。取用时,会对照着编号详细制作电子档案。相应的器官、组织等根据需要制成标本供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学习,直到实在无法使用时,便进行极为庄严的火化。骨灰将安置在功德园中,供世人瞻仰。总之,所有流程环节要体现尊重逝者,尊重生命。”
据统计,从1996年1月1日至今,南京市共有登记“志友”6677人,实现捐献1217例,南医大共接受遗体捐献779例,近6年来,每年接受70例左右。但这依旧满足不了教学研究需要,丁炯称,“至少每年需要100多具。”
“我国目前遗体捐献与医学教育规模不符,遗体来源短缺,严重影响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大大阻碍我国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丁炯介绍说,南医大目前可以实现10个左右学生学习一例遗体,部分院校为20-30个甚至更多学生学习一例。而理想的是2-4个学生学习一例。“虽然我们接收数量有提高,但相比于需求量而言,在这方面的资源还是十分短缺。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公众共同的努力与建设。”
据悉,南医大医学伦理馆目前正在校内招募中英文讲解员,日后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可提前电话预约时间。
来源:《金陵晚报》201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