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学姐,你一定会进入天堂最美的地方 ”、“天堂没有病痛”, 4月3日上午,写满哀思的祈福袋被南医大护理学院的师生与解剖学系的老师带到学校解剖楼伦理馆,祭奠该校捐献遗体的2011级学生李娟。
南报网讯(通讯员 周翔、郑笑然、沈子帧、徐彬 记者 谈洁)“亲爱的学姐,你一定会进入天堂最美的地方 ”、“天堂没有病痛”, 4月3日上午,写满哀思的祈福袋被南医大护理学院的师生与解剖学系的老师带到学校解剖楼伦理馆,祭奠该校捐献遗体的2011级学生李娟。
2011年夏天,出生在宿迁市泗阳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的李娟,入学仅2个多月,就被确诊为黑色素瘤患者,而且已经进入中晚期。2012年1月17日,李娟走进宿迁市宿城区红十字医院住院。看着身边日益憔悴的父亲,李娟却坚强地安慰父亲,“爸爸,我们要现实一点,我知道这种病治不好,但是我走的时候要快快乐乐的。”
在去世前的两个多月,李娟就计划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校解剖。2012年 2月28日上午10:46,李娟在家中平静地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对父亲喃喃地说:“我听到学校120来接我了,我要回到学校去!”
在南医大的“志友”办公室,打开登记在册的“志友”名录,李娟是南京第5497名“志友”,这么年轻的捐献者并不多。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在身后把自己献给梦想,感谢你用短暂的青春照亮了所有人的心,感谢你的父母用大爱完成你的遗志。生命在你最美好的时候落幕,但会有人继承你的梦,继续你的路。”这段文字摘自南京医科大学一位老师的微博。写于李娟离开之后。
“遗体捐献者捐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躯体,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展示了伟大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他们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尚的爱心,为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进步做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说:“我们应使每位医学生理解与捐献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解剖标本与标本使用者的关系,而是受益者和奉献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来尊重捐献者、尊重生命,对捐献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相应的纪念平台,这是特殊的、无法替代一种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