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其中,有4人来自南京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崔铁军两位教授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洪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什么会是他们当选?
任洪强教授:致力环保科研,在江苏成立“水医院”
任洪强教授
任洪强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任洪强教授 1985 年至今主要从事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参加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华北地区厌氧塘研究 、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先后参加或完成省部以上科研项目 1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 1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8 项,获专利 3 项,完成 30 多项实际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大型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 ( AF、UASB、EGSB ) 100 余座。
团队领衔建设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建成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 ( ISO/TC282/SC4 ) 主席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环保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十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环保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区域中小环保企业发展和产业高端转型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被区域产业界誉为 水医院 ,获 2014 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段进教授: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了解析与传承技术
段进教授
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首届成员,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首位中国委员,2016年住建部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8年任《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首席专家。
段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30余年,拓展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了解析与传承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雄安新区、苏州古城、南京2014青奥会等重大项目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
出版第一作者专著12部,发表论文111篇。以第一获奖人获国际和国家级规划设计奖26项,其中包括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卓越设计奖、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LEAF)最佳城市设计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荣誉提名奖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项。3项作品入选国际百年城市设计巡展。
崔铁军教授:开创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
崔铁军教授
崔铁军,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崔铁军对超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及控制电磁波的新方法,实现了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能实时操控电磁波和编码信息,开创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首次从微波传输线的角度研究表面等离激元(SPP)超材料,发明了一种超薄、柔性、条带式SPP传输线。与传统微带线相比,其传输特性可定制,并可显著降低传输线间的互耦和干扰。研制出一系列SPP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开辟了基于SPP传输线的微波技术新方向。在传统超材料领域,实现了宽带、低损耗超材料的快速准确设计,在国际上率先实验验证了“电磁黑洞”和三维宽带“隐身斗篷”等物理现象,解决了超材料在某些国防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并应用于中国航天、航空、船舶等部门武器装备的研制。
他在Science、Nature 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和PRL 等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 部,论文被SCI 正面他引1万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沈红兵教授:填补了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研究的空白
沈红兵教授
沈洪兵,男,1964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89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1999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
沈洪兵教授长期在南京医科大学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沈洪兵教授在肿瘤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Reviews Cancer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185篇,SCI他引12511次,单篇最高他引535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指数57;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件。
作为首席科学家,沈洪兵教授领导开展了中国人群唯一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21个新的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首次建立中国人群肺癌分子遗传图谱;首次发现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的易感基因;发现肺癌等多种常见肿瘤易感基因的聚集区域,揭示T细胞活化影响肿瘤易感性的共同遗传学机制;发现肺癌易感基因存在种族差异,创造性地建立中国人群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并成功应用于10万队列人群肺癌高危人群预测。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填补了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靶点,更重要的是已被成功应用于肺癌发病风险的预测,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肿瘤基因预测和精准预防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我国肿瘤分子遗传流行病学学科跻身国际前列。
同时,沈洪兵教授在体细胞基因组层面揭示了中国人群肺癌关键驱动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首次发现miRNA序列遗传变异是肺癌发生发展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紫金山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