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新冠病毒不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难以独善其身的马拉松。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让这场人类和病毒的赛跑更加艰苦。
在中国疫情趋缓的2月下旬,海外诸国接连出现本地“超级传播者”,教会、养老院、医院暴发集体感染,点燃疫情燎原之势。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具备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特征。新冠肺炎几乎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上午9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53万,死亡超过2万例。
危险的病毒,可在24小时内搭飞机抵达全球任何一座城市。病毒传播速度超过预期,身边的无症状感染者症状隐匿,难被识别,防疫手段防不胜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无症状患者是隐形传染源,“杀伤力”未明,给疫情防控蒙上阴影。
无症状传播者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1月27日和28日,河南安阳《安阳日报》披露当地出现一组家庭聚集发病群组:一名在武汉居住的女士1月10日回到家乡安阳后,两周内未表现出被感染的症状,她的父母和另外三个家人均无武汉旅行史,却相继发病并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根据武汉市卫健委3月23日的解释,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且具有一定传播风险。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基于现有的数据,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播的”,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并非主要传播来源。事实究竟如何?
在中国,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并不计入确诊病例,在网络直报中分门别类、单独上报,且不对外公布。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一般在1天-14天,多为3天-7天。无症状感染者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处于潜伏期,未发病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识别后,需要集中隔离14天并做检测来判断,如出现了症状,则将其修订为确诊病例并公布。
无症状人群在中国的规模底数不清。一些省份陆续披露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月中下旬,这部分人群占新冠病毒检测阳性者大约不到一成。
截至3月24日24时,中国疫情“震中”武汉有6个区至少连续14天零新增,全国多地本土也已经“清零”数日。但近日疾控部门有关专家向财新记者透露,“现在每天还能检出几例或十几例无症状阳性者,还不能判断武汉的传播是否彻底阻断。”
全球疫情严峻,中国并未完全切断与世界的联系,机场等关口成为抗疫最前线。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口岸城市的疫情发布中,入境时无症状,后被确诊感染的人士也时有曝光。就在3月27日,浙江省嘉兴市即上报一例入境无症状感染者关联病例。该患者确诊前曾乘坐的北京至杭州的航班上,有一名来自德国的入境者,两者座位之间相隔数排,后者隔离观察期检测为核酸阳性,但无症状。
3月以来,北上广三地海关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目前不再作重点国家与非重点国家区分,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以及全部实施14天隔离观察,力求筛查出“移动的传染源”,将其堵在国门口。
“要高度重视无症状感染者。”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说。
飞往中国的国际航班已经大幅度收紧。3月26日,外交部官网发布公告称,中方决定自2020年3月28日零时起,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持外交、公务、礼遇、C字签证入境等情况,不受此影响。“这是中方为应对当前疫情,参考多国做法,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特效药与疫苗不会在短时间出现,全球防疫战略出现了分水岭:一些国家想方设法,将防疫线前移,大规模进行检测,可疑即隔离,切断无症状感染者这条隐性传染源,疫情在社区聚集性暴发后,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确诊病例数趋缓,譬如韩国;一些国家准备打持久战,检测能力未达,为避免医疗资源挤兑,选择优先检测症状明显患者,大量的无症状、轻症患者游离在专业医疗管理之外,如英国、意大利、美国等,新增确诊病例数仍在逐日攀升。
“这实在太令人心碎。大流行目前呈加速趋势。”WHO总干事谭德塞3月23日在疫情通报会上表示,“从报告的第一例到报告首个10万病例用了67天,到报告第二个10万病例用了10天,到报告第三个10万病例仅仅用了4天。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病毒是多么猖獗。”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成为一些取得阶段性抗疫成果国家和地区下一轮暴发的导火索?
![]() |
危险的病毒,可在24小时内搭飞机抵达全球任何一座城市。病毒传播速度超过预期,身边的无症状感染者症状隐匿,难被识别,防疫手段防不胜防。 |
无症状感染者规模多大?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波及全球。有关无症状感染者规模的讨论,国内外不同研究披露的数据,相差巨大。
《自然》杂志3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无症状和轻症患者比例可能高达60%,将无症状感染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这篇文章以两项研究作为主要依据,其中一篇在医学预印版平台medRxiv网站发布,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邬堂春团队撰写。该文章称,截至2月18日,至少有59%的感染病例在武汉未发现,可能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病例。另一项研究调查了2月初从武汉撤离的565名日本公民,显示有13位疏散者被感染,其中4人从未出现症状,占比31%。
3月4日,针对南京24例无症状感染者临床特征,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志斌等人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胡志斌告诉财新记者,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分为三类,一类是处在潜伏期未发病的病人,但住院后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另一类是没有临床症状,但具有一定肺部影像学改变特征;还有一类是入院至出院完全无症状,也未有肺部影像学特征。“严格而言,后两种才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但从密切接触人群的筛检而言,第一种在筛检阳性时很难判断后面的进展。”胡志斌说。
早先于2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称,截至2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共收到国内报告阳性检测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共56128例,含有889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约1.6%。不过,3月以来,包括贵州、浙江、湖南、天津、福建等省(市)疾控部门发布省内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研究,不少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都高于前述比例。
这些文献收集的数据多在2月中下旬截止,正值国内疫情高峰期间。披露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最高的是贵州省,截至2月16日,该省有14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8例无症状病例,后者占全部162例阳性检测病例的11.11%;浙江省截至2月20日共报告新冠肺炎病例1284例,其中确诊病例1176例,无症状感染者108例,占8.41%。天津市截至2月21日的135个病例中,4例为无症状病例,占3%。福建披露的比例最低,仅为1.01%。
此前,财新记者从黑龙江省疾控中心获得的数据远高于以上各省统计。截至2月25日24时,黑龙江省诊断的无症状感染者中共有15例后期转为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数为480例,此外还有无症状感染者104例。按此计算,当时黑龙江无症状感染者在检测呈阳性者中的占比高达17.8%。
据黑龙江疾控中心介绍,为最大程度地发现潜在感染者,省内曾下发文件,集中开展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初筛工作,针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展开核酸实验室检测筛查,对筛查出的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同时,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进行实验室核酸检测筛查,循环往复,滚动式筛查。
《南华早报》3月22日报道称,一份机密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可能没有表现出症状。截至2月底,中国有超过4.3万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他们未被纳入确诊病例中,但有接受隔离和检测。当时中国宣布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约为8万。一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分析,数据的存在如果属实,可能是国际模型团队用数学模型推算所得,但他认为此类研究分析不属于机密信息。
据财新记者了解,当前国内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福洁,2003年时任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医疗官,曾作为WHO专家来到北京。徐福洁认为,部分密切接触者可能病毒载量很低,甚至间歇性或“一过式”出现病毒。国内不同省份排查结果存在差异,或与检测能力有关,受到采样技术和采样频率的影响。
由于新冠肺炎较SARS症状更加多样,部分症状如乏力、轻微咳嗽、腹泻等,很难与新冠肺炎直接挂钩,各地如何把握和判断定义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影响最终规模。胡志斌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与各地疫情所处发展阶段,以及防护措施、人群流动情况,还有对于密接人群追踪广度、筛查策略等方面都有关系。
湖南省疾控中心3月6日发表在《实用预防医学》上的文章,曾为此类人群画像。研究回溯了1月1日至2月8日全省36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中位年龄35 岁(2岁- 88岁),其中23岁-65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达到52.8%,3岁-5 岁年龄段、6岁-15 岁年龄段各占11.2%,被发现的低龄人群不在少数。
但湖南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仅占检测呈阳性者的4.05%。论文称,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匿,往往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得到规范管理,实际数量可能被低估。少儿群体相对多发,“复课潮”即将到来,防疫压力倍增。
将无症状人群纳入大规模筛查,或有助于摸清无症状感染者的规模,国外部分地区曾尝试这么做。欧洲疾控中心3月13日更新的文章显示,在意大利,经实验室确认的病例中有44%并无症状。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显示,意大利2月下旬曾对威尼斯附近沃镇的全部3300人进行核酸检测,3%的感染人口中约一半的携带者没有症状。3月25日,欧洲疾控中心再次更新称,许多报告的无症状病例在感染后期出现症状。
一些在疫情蔓延早期就实行大规模检测的国家,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明显高得多。韩国检测效率在各国当中引人注目,目前已检测超过36万人。其疾病管理本部一名负责人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韩国已报告超过20%在出院前仍无症状的感染病例。在人口仅有36万人的冰岛,已有超过1万人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冰岛因此成为全球新冠病毒检测比例最高的国家,其中约半数阳性者没有症状。
“在韩国设置了灵活的采样点,以及搭起了户外帐篷,不管是否出现症状,都可以便捷地接受检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胡安·古铁雷斯(Juan B. Gutiérrez)告诉财新记者,各国筛查以及上报无症状感染者的方式有所不同,造成数据差。但摸清楚无症状感染人群的规模非常紧迫,这些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病毒,由于他们并未被医疗系统收治,有长期暴露并感染他人的风险。
停靠在日本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群体感染事件,令潜藏在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浮出水面。该邮轮1月20日从横滨出港,2月3日回到出发地海域。但由于期间发现船上一名香港男子确诊新冠肺炎,2月5日日本政府决定船上全员均需在海上隔离检疫14天。在大规模筛查期间,船上确诊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一路走高,甚至一度攀升至50.6%。
截至2月20日,这条船上3711名乘客和船员中,有634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3月12日,“钻石公主”号邮轮的相关研究人员在《Eurosurveillance》发布论文,通过模型分析,将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从此前估测的34.6%调整至17.9%。研究强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病例对潜伏期长短敏感,由于检查和样本采集时间与疾病发展之间存在时间差,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也将不断变化。不过,由于“钻石公主”号上大多数乘客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人或倾向于出现更多症状。研究仍提示,若以邮轮为样本,17.9%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放在真实世界中可能会被低估。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判断,至少说明无症状感染者不在少数。”胡志斌指出,考虑到中国相较国外“封城”隔离措施更加严格有效,居民防护措施及防护意识更高,后期检测量迅速跟进,因此无症状感染规模与国外相比,可能较低,也更可控。
隐形“传毒”不可小视
与SARS病情进展快且易于识别不同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无症状或轻症患者比例较高,这些患者不会主动就医,难以被发现和相应进行管理,密切接触者也因此漏掉,为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曾表示,这些发热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只是偶尔干咳或者乏力,主要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但他强调,疾病传播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但是轻症病人的咳嗽症状一般还比较少,这些人的传播力可能不会那么强。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究竟如何?这些未能被及时识别的感染者,会不会成为社区传毒的“定时炸弹”?
1月底,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和李兴旺等多名流行病专家发表观点称,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的病毒数量是较少,因此传播能力比病情较重者弱。张文宏更直言,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危害小,也不会成为“超级传播者”。事实上,传染力与病毒特性、复制部位、活病毒载量、宿主体质与行为习惯、环境因素等都有关,发病症状与病毒载量之间也没有必然关系。
近期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发病人士差别不大。2月20日,广东省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样本中检测出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提示无症状或轻症患者的传播潜力不可小视。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所长Sandra Ciesek对24名来自以色列的乘客进行新冠病毒测试时发现,有7人的样本呈阳性,其中4人在检测时均没有出现病症。令她惊讶的是,无症状感染者样本的病毒载量甚至高于3名已发病人士。Ciesek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采访时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两类患者都在排毒,都能感染其他人。”
到底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与有症状患者的病毒载量相当?胡志斌倾向认为,当前对无症状感染者病毒载量的研究数据较少,难下定论。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本身应答存在差异,部分人本身轻症和无症状,但病毒载量很高,持续向外排毒。
除了无症状感染患者可能存在不低的病毒载量,还有不少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无症状感染者亦有较强的传染能力。胡志斌团队和南京市二院的研究,就证实了被无症状患者感染的第二代患者,甚至可能会进入重症感染阶段。
前述针对南京24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研究发现,有一例患者曾去过湖北黄冈,他回到南京10天后,妻子开始出现咳嗽、 高烧等症状,随后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且在一周后转成重症送入ICU救治。在此期间,他的儿子和儿媳也相继发病,这名无症状感染者入院检查时,显示有一定肺部影像改变,但始终未出现任何症状,若不是家庭成员染病,这名患者很难去医院就医。
![]() |
在大规模筛查期间,“钻石公主”号上确诊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一路走高,甚至一度攀升至50.6%。 |
多名专家强调,新冠肺炎无症状患者的传播潜力比SARS高很多,SARS患者出现症状才有传染性。
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能力,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这部分人群的传染风险仍然不可忽视。有流行病学家呼吁,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和传染潜力,应当作为政府疫情防控的重要指标。如果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大,则应实施更强硬的人际疏离政策。
不少传染病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患者,例如麻疹为8%、诺如病毒为32%、脊髓灰质炎(即俗称的小儿麻痹症)为90%-95%。对于无症状比例较高的传染病,防控传染病最常用的围堵策略,往往难以奏效。以脊髓灰质炎为例,这种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症状,而发生麻痹症的儿童多数留下跛行的终身残疾。这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成功地研制疫苗后,才得到有效控制。
前述公共卫生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尽管现有证据已提示,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和有症状病人相比,其在传播上意义不大。当前,公众感受新冠病毒传播能力特别强,主要是与传播速度快、重症病人数、死亡数刺激有关。但他也指出,防控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存在较大困难,“关键是也无法有效发现这些隐性感染者,还是要关注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来及时发现”。
由于检测策略、时机等原因,目前报告的许多无症状感染者通常包括处在潜伏期尚未发病的患者。但不少研究披露,潜伏期病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传染性。
一篇3月19日预发表在《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显示,据1月21日至2月8日湖北省外468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有59个病例作为被感染者,发病时间甚至早于感染源,这部分病例占比近12.6%,显示约一成新冠肺炎患者是由尚在潜伏期内的感染者传播。
《柳叶刀·传染病》2月24日发表的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团队论文显示,在对80位新冠肺炎患者不同感染阶段呼吸道样本的病毒载量分析后发现,两名密切接触者在发病前一天的样本中已检出较高的病毒载量,两人的病毒载量均值甚至接近于已发病患者的病毒载量峰值,显示感染者发病前已有较强传染能力。
另一项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顺清团队3月8日发表在预印版网站medRxiv的论文则提示,多数发病前病例可能在潜伏期尤其是最后三天导致大量感染。由于武汉市当时缺乏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因此未追踪到与确诊病例在症状发作之前的密切接触者。这一漏洞,还可以解释早期武汉市和湖北省发生的许多家庭聚集性病例和确诊病例迅速增加。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防控方案已对密切接触者的定义作出修订,圈定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前密切接触者定义指的是,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确认为阳性之后密切接触的人群。2月21日发布的第五版防控方案中,密切接触者定义范围扩大为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 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的人员。
![]() |
点击观看大图 |
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发病初期即出现峰值,意味着患者处于无症状或者轻症状态时,已经无形中成为了巨大的移动“病毒源”。
3月23日,《柳叶刀·传染病》发表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新兴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袁国勇教授团队对23名香港患者的呼吸道样本研究,他们发现新冠病毒载量的发展曲线与流感相似,在症状发作初期就已达到高峰,这与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和MERS发病轨迹有极大差异。SARS和MERS的病毒载量分别在发病后大约10天和第二周才会达到高峰。
SARS患者发病后很快进入重症阶段,病毒载量达到峰值时,患者大部分已经主动就医并接受隔离治疗,大部分都不会在社区活动,不易传染更多人群。但新冠病毒载量曲线与流感相似的特性,意味着即使患者处在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时,病毒也能轻易传播,这让大量隐性传播成为可能,也解释了为何许多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发生在家庭、工作场所、宗教聚会以及聚餐的场景中。
各国应对方式不同,结果迥异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将无症状感染者计入确诊数据,但各地披露选择有异。由于感染规模及传染性强弱尚无定论,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如何防控,各国也做法不一。一些检测及收治能力较为充裕的国家,在认识到无症状患者具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后,作出了大规模检测的决定。
如韩国曾通过大规模检测及分类隔离治疗等措施,让爆发式增长的确诊病例快速下降。2月下旬,韩国大邱“新天地”教会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聚集性暴发,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从两位数增长到四位数,超过同期中国。韩国公布的确诊人数当中,包含了无症状的阳性感染者。
此后,韩国快速通过“新冠三法”,让强制检测及隔离治疗有法可依,广泛筛查“新天地”教会教徒及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并鼓励普通人前去检测。3月6日之后,韩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就接连走低,很快降回两位数。
一名在韩国工作的华人表示,韩国疾病管理本部不断鼓励普通人尤其是老年人自愿筛查,其采取“轰炸式”科普称,许多老年人常年有头晕气短、干咳等身体问题,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难以及时意识到自己有了症状,因此应主动进行筛查。
韩国早在2月初就注重无症状感染者检测。2月3日,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热带病及寄生虫系研究员洪胜泰(音)等发表论文称,依据当时的指南,只有有症状的人才会接受筛查检测,但“尽管证据仍不明晰,无症状感染者再传染给他人的案例正被持续披露”。研究因此建议,加强对来自疫区的无症状旅客的隔离措施,并呼吁主动的“遏制策略”。
韩国目前已检测超过36万人,其无症状患者比例超过两成,原因可能与广泛检测有关,超过600个检测点和110个公私营实验室,撑起了大规模检测这个韩国防疫的核心举措。一旦检测出阳性,这些患者就会被分类送入不同设施隔离治疗。由于大量轻症乃至无症状患者被筛出,该国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仅在1%上下。
冰岛的检测覆盖范围则更大。早在3月16日,这个人口仅超过36万的国家已经有3787人接受过新冠病毒检测,平均不到百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检测,其中218人结果呈阳性。冰岛政府首席流行病学家Thorolfur Guðnason在接受美国媒体BuzzFeed采访时透露,在这些检测阳性者中,约半数没有症状,另外半数呈温和的感冒样症状。
冰岛政府鼓励国民无论有无症状都应接受检测。3月13日,deCODE基因公司开始提供免费筛查服务,承担起无症状、未隔离的普通人群的核酸筛查工作。在前6163次检测中,共发现52人核酸阳性。至3月25日,冰岛已有11727人接受过新冠病毒检测,平均每百人中有3.2人接受过检测。冰岛也成为全球新冠病毒检测比例最高的国家。
尽管随后冰岛确诊病例也有明显上升,但其上升幅度很快趋缓,至3月23日,冰岛共确诊588例新冠肺炎患者,但其当日仅确诊21例,几乎是欧洲地区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小的国家。
但各国对疫情的不同判断,左右着防控策略的选择。一名中国疾控中心原研究员,将所有国家的防控策略分为“类SARS策略”与“类大流感策略”两类,据其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与大流感更类似的国家在制定防控方案时,往往不强调所有病例的早期发现,不强调轻症病例的隔离治疗,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管理也较松,也因此通常不主张对没有接触史或没有症状的接触者等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大规模筛查的做法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试剂、实验室的支撑,在疫情已大规模暴发的国家,即使有意愿,也未必都能效仿,部分与新冠病毒陷入“苦战”的国家甚至减少了对轻症患者的检测。
如意大利在疫情初期会让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都接受检测,无论其是否有症状,但随着意大利疫情持续暴发,从2月25日起,意大利卫生部采用更严格的检测策略,优先检测已出现临床重症且需要入院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这一策略调整也成为推动该国新冠肺炎病死率大幅上升的因素之一。2月24日前,意大利新冠肺炎病死率仅为3.1%,至3月17日,病死率已达7.2%,且还在攀升。
截至3月24日,意大利所进行的检测总数为29万次。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欧洲多国,但仍有大量轻症患者没有得到检测,出现在家中隔离后病情加重死亡的现象。“每确诊1个病例,就有10个感染者,这种比例是可信的。”意大利民事保护部门负责人、新冠病毒应急委员会专员博雷利(Angelo Borrelli)在接受《共和报》采访时说。这一说法意味着意大利目前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已达70万。
美国则从未推荐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检测。在2月底前,美国疾控中心(CDC)只允许有中国旅行史或曾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且出现症状者进行检测。美国不少医生坦言,已经听说太多希望检测但遭回绝的案例。CDC官网显示,从2月26日到2月29日,全美仅进行了46次新冠病毒检测,由于美国的惯例是对同一名患者同时进行鼻拭子和咽拭子检测,实际检测人数可能不到30人。
2月底到3月初,随着确诊病例攀升、舆论不满之情不断发酵,美国副总统彭斯宣布,放宽新冠病毒检测要求,只要医生认为有需要就可以检测。检测权也从联邦CDC实验室进一步下放至受认证的州级和地方实验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针对试剂盒的监管也不断放松,允许私营企业在获批“紧急使用授权”前,直接对公众分发新冠病毒测试试剂盒。
这些举措快速扩大了美国新冠病毒检测数量。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晚11时,全美新冠病毒共检测367710人次。纽约州占总检测量的四分之一,共91270人次,其中25665例呈阳性。
但尽管检测速度大幅提升,目前美国的检测仍无法覆盖已经出现症状的人群,CDC网站上则至今不推荐无症状人群进行检测。3月20日,纽约市卫生局发出的一份公告中称,目前没有理由去测试未出现症状,或者只有轻度不适但没有住院的人,包括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
“如果没有症状,你就不需要检测。”彭斯在3月22日的白宫记者发布会上说。但就在同一天,57岁的联邦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确认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且没有症状。
是否需要大规模筛查
有专家认为,为了防止无症状感染者进一步传播病毒的可能,大规模筛查迫在眉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国家卫健委第三批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袁国勇3月15日在接受香港商业电台采访时表示,香港新冠病毒检测目前做得还不够,韩国和新加坡则做得较好。他建议加大新冠病毒检测数量和范围,最理想的情况是每天能进行2000次检测,以掌握病毒走势,发现更多病症轻微的患者,并阻断传播。
目前,香港已将病毒检测范围扩大,覆盖至所有来自美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抵港人士,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亦可在医院、急诊室、普通科门诊、私人诊所等地进行病毒检测。
他此前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引用从“钻石公主”号邮轮下船后进入香港人士的数据表达自己的担忧。“225位香港居民,他们全部接受了化验检测,发现有9人确诊感染,但这当中只有1人在检测前有明显症状,有8人一开始没有明显病症。如果香港有100个有病症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被发现,按这个比例计算,可能有800个没病症的感染者,他们不会来接受检测也就无法确诊。”袁国勇说,“很多病症轻微的患者已经自愈了,但他们已经将病毒传播出去。”
对无症状感染者不同的担忧程度及对现实因素的考量,驱使着不同国家做出不同的检测策略。虽然检测量越大的国家或地区防控收效越明显,但也有专家提出,大规模筛查成本更高,也可能不是防控此类人群的惟一选择。
胡志斌认为,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策略,取决于政府疫情控制的目标定位,如果目标是尽快消灭或仅出现零散病例,对于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应尽可能宽泛,且主动监测和筛查很有必要。限于各地政府治理能力及相应机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能否追踪到所有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官玛丽亚·范克高夫博士(Dr.Matia Van Kerkhove)在3月5日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确存在传染他人的可能,“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人传人的主要来源。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考虑了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如果这是主要途径,那现在的病例会多很多。”
“追求把R0降为0,不可行、不必要、不经济。”前述公共卫生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理论上,只要能够做到把70%以上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尽可能早发现隔离,做好潜伏期末和发病早期病人的自我隔离、戴口罩、周围人的自我防护,就可以把R0降到1以下。
所谓R0,指的是基本传染数,即所有人在没有防护措施且不具备免疫力的情况下,每例患者平均传染的人数,其中1是重要的临界点,只有R0<1时,疫情才能得到控制。R0受到病毒载量、防控措施、密切接触等影响。
前述公共卫生专家介绍,R0是基于疫情早期的发病数据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国内外多个机构和团队得出了新冠病毒比较接近的估值,即3上下。他认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可从重点关注确诊病人的发现和密接筛查入手。
前述中国疾控中心原研究员提出,潜伏期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等“传染源漏网”问题引人担忧,但实践证明,通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对密切接触者追踪,也完全可以实现对这类感染者的全面发现和管理,阻断进一步传播。
![]() |
3月4日,韩国大邱岭南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在“免下车”筛查诊所对来往人员进行检测。在“免下车”筛查诊所,市民可停留在车内,打开车窗接受体温测量和标本采集。 |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吴尊友,在3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做法时表示,中国通过对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找出密切接触者,并纳入独立的隔离观察,一旦密接者出现症状马上转至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因此“不会造成社会上的传播扩散”。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武汉每天仍能检测出无症状感染者,国家及各省援鄂疾控工作队伍也暂缓离鄂。湖北省防控指挥部3月24日通报,3月25日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武汉市将于4月8日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
胡志斌认为,由于前期感染人数众多,武汉市有条件也应该积极做好无症状感染者充分筛查工作,防止“解封后”疫情反弹。
舆论则呼吁,应该公开披露无症状感染者规模,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警觉,也有利于对相关工作起到督促作用,杜绝为了追求“清零”,出现将确诊或疑似患者纳入无症状人群的瞒报行为。
当前国内疫情逐渐平稳。不少专家呼吁,为摸清无症状感染者规模,应尽快在武汉开展血清学回溯筛查,以了解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规模和特性,防止复工复产后人员流动、记忆模糊等影响回溯工作。受年龄层、保护措施、地区发病水平、人员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回溯筛查样本设计要尽可能大。
前述公共卫生专家告诉财新记者,血清学回溯主要是通过对人群抽样调查,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层、不同发病率水平地区、不同暴露风险人群的感染率,包括隐性感染、轻症、重症。此前由于缺乏优质血清学检测试剂,并未开展大型血清学调查。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有关方面已经有了初步调查设计,世界卫生组织也出台了调查指南,只待启动调查。
在国门围堵
随着中国疫情的“震中”武汉基本实现“清零”,且已经出台了解封时间表,第一波疫情的应对进入收尾阶段。但第二波疫情的冲击正在逼近。
“中国面临疫情输入新挑战,前段时间好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疫情远未结束,国外总病例数已经超过了中国。”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卫生问题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认为,不同国家防控措施各异,给遏制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提出难题。
中国是“世界工厂”,与多国经贸、人员往来密切。海外病例激增后,华人和留学生群体更是归国心切。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3月16日披露的数据,3月11日WHO宣布“大流行”后,中国陆地口岸海港空港入境人员日均12万人次,每日国际航班入境人员2万人次。
多地出现入境时无症状感染者,防不胜防。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3月12日广东省疫情发布会上指出,有些患者入境时,症状并不明显,或者不一定发热,是入境接受检测、隔离时才被识别出来。
2月26日,中国境内确诊了首个境外输入病例丁某某,23岁,在伊朗从事翻译工作。
“我是怕别人传染给我,没想到自己已经被传染了。”丁某某对财新记者表示。2月19日,伊朗公布了首例确诊病例的当日,丁某某从德黑兰搭乘班机转机莫斯科,次日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停留两日后,乘火车至甘肃兰州火车站,再换乘列车,24日到达宁夏中卫市,遂被隔离确诊。
上海海关此前表示,丁某某健康申报卡无异常,入境测温未发热。丁某某称,在回程中有轻微干咳,当时以为是感冒,在上海酒店时曾感觉“很热”,到达中卫市出现晕眩。官方在上海、宁夏等地共追踪到189名与丁某某密切接触人员。而丁某某以涉嫌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被立案调查中。
输入型病例流入警报就此拉响。据国家卫健委3月27日通报,全国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95例,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都突破百例。随着境外输入病例增多,“再流行”的关联病例也开始零星出没。
3月初,各地海关的防控手段主要依赖“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申明卡”。一名接近海关的人士曾无奈地表示,对于处于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过关时如无明显发热症状,的确有漏检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国际航班大面积取消,多国封锁边境。在人流拥挤的机场、密闭的机舱,病毒或已蠢蠢欲动。无症状感染者的讨论发酵,给归国之途平添了不少担忧。
数名近期回国的华人告诉财新记者,在登机、转机过程中,测量体温是主要检疫手段。
一名美国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财新记者,自己预定了3月31日的机票,并备下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甚至还有尿不湿”,全程尽量减少人员接触。留学生们“全副武装”搭乘越洋航班,一天一夜“不吃不喝”“坚决不摘下口罩”,是回国“必杀技”。
钟南山团队2月29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对1099例实验室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病例都具有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ARD)。结果显示,在早期就诊时,出现发烧症状的患者,占比仅43.8%;住院后,病人出现发烧症状的占比达88.7%。
围堵狡猾的病毒,仅是“举起测温枪”和“刨根问底”流行病学史,似乎远远不够,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底数不清,潜伏期患者跨国流动,辗转多地。
过往研究也表明,在埃博拉、甲型流感(H1N1)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测量体温、问询症状与接触史等机场筛查手段,被认为作用寥寥。
《科学》杂志网站3月6日援引希腊色萨利大学专家的研究称,机场筛查非常昂贵:加拿大在SARS期间,为入境筛查投入财政资金570万美元;澳大利亚在2009年H1N1期间,为追踪每例病例花费了5万美元。入境筛查对甄别感染者并不奏效,最后这些旅行者反而会在医院、诊所被发现。
由于大量国际航班取消中国直飞航线,不少旅客经过一次以上转机,再经由高铁、汽车接驳至目的地。面对大规模人员流动,国内检疫措施在短时间内建立,人力物力要跟上,多部门须联动,即便不断查缺补漏,面面俱到十分不易。筛查公布感染者、查明密切接触人群,工作量巨大。
3月6日,家住河南郑州的郭某某从意大利米兰转机阿联酋阿布扎比,抵达北京,后乘坐机场大巴至北京西站,再搭乘列车,于7日晚到郑州站西广场,后步行到家。连续两天上下班后,郭某某才被发现有境外旅居史。3月10日,他被送至集中隔离点,次日确诊。郭某某因隐瞒境外旅居史,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无症状及潜伏期感染者入境,凸显了前期防控疏漏。钟南山3月18日在广州市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醒,警惕输入型病例,主要是核酸检测要跟上。“最近发现,外来地区来的人群,可能没有症状,但做了核酸检测,却发现病毒相关指数高。”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对无症状感染者提高警惕,严格追踪密切接触者。
3月25日,钟南山在中欧抗疫视频会上,向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等的专家提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同样具有传染性,病人在发病早期,具有更高传染性,要格外注意输入的病毒感染者。
3月下旬,北京、上海、广州关口防疫措施步步升级,不再按重点疫情国家划分,要求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一个不漏。
广州市3月22日发布新政,凡3月8日零时后,从境外经广州口岸入境,以及经港澳台地区和市外口岸入境来穗,且来穗前14天内有国外旅居史的人员,无论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一律立即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北京更是“绷紧了弦”。从3月25日零时起,所有从北京口岸入境的人员,不分目的地,全部就地集中隔离观察,70岁以上老年人及14岁以下未成年人等特殊情况者,进行核酸检测后再转送居家观察。
3月26日,广东省疫情防控措施再加码,次日6时起,对所有经广东口岸入境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含中转旅客,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食宿费用自理。上海也新宣布,从3月28日零时起,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对于外交人员,以及重要经贸、科研、技术合作人员,另有规定。
“连日来,广州隔离人数均以每天新增上千人的速度增长。”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魏敏3月23日表示,截至3月22日零时,全市入境旅客隔离人数9180人,其中集中隔离4266人,居家隔离4914人,全市隔离酒店已从40个增加至76个。
“枢纽地区和口岸城市防止输入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吴尊友表示,针对境外感染者有“三道防线”,分别是海关筛查、14天隔离观察期、医疗机构兜底,防范输入病例“再流行”。
无症状感染者防不胜防,加之各口岸防控措施不一,短板犹存,增加了扩散的风险。但事关地方财政投入,防疫尺度很难步调统一。前述接近海关的人士认为,“一下飞机就隔离”是最保险的做法。近期,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线密集的关口压力陡增,追踪入境者应由各地方政府跟进执行。
几大口岸纷纷增加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名单,步调也不完全一致。事实上,除了海外新冠疫情“震中”欧美地区,在非洲、东南亚等国,病毒流行也有抬头之势。
3月25日,北京再次调整境外输入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名单,调整后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德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横跨欧洲、东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此前3月17日,外交部公布的疫情高风险地区为15个,多为欧洲国家,提示中国公民减少不必要外出。
但根据全球疫情变动,上述名单恐已不能实现风险全覆盖。据非洲疾控中心(Africa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披露,截至东部非洲时间3月26日早间,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819例,涉及非洲4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八成非洲国家卷入疫情。
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博莱机场,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进出非洲各国客流最密集的中转站。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3月20日起,停飞30个国家的航班,主要由于多国实施口岸管制,但与中国各大城市之间航线保持通畅。
由于欧洲飞往中国航线大面积停航,博莱机场日前也承接了大量欧洲返华人员中转。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3月13日的消息称,近一个月内,保障了180余趟往返中国的航班,输送旅客人数超过5万人次。
据广州市卫健委披露,3 月 20 日埃塞俄比亚航空 ET606,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广州的航班,目前已有5人确诊,分别来自刚果(金)、安哥拉、尼日利亚,都是商人。前一日,广东省和上海市都通报了首例非洲国家输入病例。常住佛山市的确诊患者是几内亚籍,从科特迪瓦抵达广州,经历阿联酋迪拜机场、北京首都机场两次转机。从患者非洲出发,到出现发热症状,间隔了六天。
但中国的大门,即将于3月28日对大多数外国人关闭。中国民航局官网3月26日的消息披露,对国际客运航班进一步调减,仅保留“一司一国一线”,预计每周航班量将下降至约130班,每天通过空港入境的旅客人数,将由目前的2.5万人,降至5000人左右。
“中国已经证明了强制旅行限制、隔离,可以控制新冠肺炎蔓延的速度。患者增速放缓,可以减轻医疗负担。”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杰弗瑞·沙曼(Jeffrey Shaman)对财新记者表示,中国最终要回归到正常的经济运转中,国内和国际的旅行通道重新开放,病毒有再次扩散的风险。“现行的旅行限制等防疫管制措施,只能延缓病毒的扩散。是否能拖延足够长的时间,用于开发有效的疫苗和治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