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吴丹教授团队联合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等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题为《社群参与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干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众包征集证据整合》(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complementary crowdsourcing open cal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创性采用系统评价+众包征集双轨研究模式,为全球肝炎防控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慢性乙肝(HBV)和丙肝(HCV)每年导致全球超百万人死亡,疾病负担主要集中于中低收入国家。尽管现有疫苗和治疗手段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诊断率低、治疗依从性差等公共卫生难题仍普遍存在。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自上而下干预模式的局限,通过双轨策略,发现激活社群内生力量可显著提升肝炎防控效能。与常规策略相比,社群参与式干预在病毒性肝炎全流程管理(HBV疫苗接种完成率、HBV/HCV检测率、HBV/HCV医疗服务寻求率、HBV/HCV治疗依从性和HCV持续病毒反应率)效果显著;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为主)众包征集的28项作品分析结果提示,社群主导的卫生健康项目能有效推动医疗改革并提升医疗资源可及性,包括本地化宣传可有效降低疾病污名化、建立有效转诊网络体系提升医疗可及性、患者倡导组织推动改革、争取政策支持等。
该研究总结了社群赋能的创新模式与特点:①核心理念:让社群成员和患者共同设计、实施干预方案;②角色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设计、参与与实施”;③实施路径:同伴教育、社区卫生工作者培训、互动教育课程等。该研究为全球消除肝炎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通过赋能社群的低成本、高可行性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实践价值。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吴丹教授担任通讯作者。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一凡为第一作者,伦敦热带病学院Eneyi Kpokiri助理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撰稿/吴丹教授课题组;审核/陆春城)